美好品格加油站:善良与同理心——比好成绩更关键!

    与人为善,能让我们感到幸福并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。友善(Kindness),存在于每个家庭、学校、社区和社会,它能提升儿童自身知名度、增强与儿童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能力,并显著增强幸福感。但当今社会,却对儿童的“Kindness”教育有所欠缺。

    美好品格加油站:善良与同理心——比好成绩更关键!

    美国心理学家、时代杂志专栏作家Michele Borba认为,当今的教育过分强调自我与成就,不利这一代儿少成长及人类社会发展。教育友善(Kindness)、有同理心(Empathy)的孩子,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。

    每一位家长都望子成龙,所以为了孩子能获得更好的成绩,在今后获得成功,请最好的家教,上最好的补习班,为孩子创造出最好的学习环境,但这样做,真的正确么?

    最新调查显示,非认知能力,例如情感、情绪管理、合作、快乐、同理心,才是决定孩子能否在学校里,甚至在社会上成功的决定性因素,而并非许多父母最重视的分数和成绩,这也是为何芝麻街英语要将如“友善 Kindness”、“同情 Compassion”等儿童成长必须的18项美好品格揉入芝麻街英语的课程当中。

    什么是“认知能力”与“非认知能力”?

    “认知能力”是指人脑加工、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,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商(IQ),如观察力、记忆力、想象力等。人们认识客观世界,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,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。

    “非认知能力”则依赖于我们思维方式、感觉和行为。人们也经常用情商(EQ)来描述非认知能力。一般认为非认知能力应该包括性格(personality)、态度(attitudes)和积极性(motivation)这三个方面的因素,而五大性格特征(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)是目前最常用的非认知能力测试体系。

    什么是“认知能力”与“非认知能力”?

    最新的全球经济报告指出,批判性思考、决策、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重要,但人际技能、情绪智商、与人合作、同理他人的能力也同样重要。同理心,是一种把自己放在他人立场看问题的能力,是儿童健康快乐成长,建立完整的人格的基础。拥有同理心的孩子不仅更讨人喜欢,还会变得更有韧性,成为更好的领导者,是非观念更清楚,甚至更长寿。

    但根据2010年的一份报告,当代青少年的同理心,在过去30年内显著下降。有75%的大学生表示自己“不会去主动想象朋友遇到了什么问题”、“不会站在朋友的立场看事情”、“不会主动关心不幸的人”。哈佛大学2014年对一万名少年进行价值观调查,近八成少年认为“自己的成就与自己的幸福”最重要,只有不到两成认为“关怀他人”重要,在调查中,还有超过八成受访青少年表示“父母重视我的成就胜过我的为人”。


   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主持这项价值观调查研究的Rick Weissbourd说道:

    “We are hyper-focused on our own kid’s happiness, I wasn’t surprised that happiness was ranked the highest, but I was surprised that achievement was ranked so high.”

    “我们非常关注自己孩子的幸福程度。幸福(在此项调查的)排名最高,我并不感到惊讶,但我感到惊讶的是,成就也如此之高。”

    这对家长而言,是一个危险的信号。随着同理心的消褪,青少年之间的争执、冲突都会增加,甚至会衍生校园暴力。研究显示,参与霸凌的孩子,普遍缺乏同理心。教养有同理心的孩子,可能是终结霸凌的终极解药。

    如何在家中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?

    可喜的是,我们可以教育孩子成为有同理心的人,如同我们教他们阅读和算数。那究竟该如何在家中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?

     观察表情,夸张表达情绪

    01在孩子无法随心所欲使用语言表达自己之前,家长不妨教他观察自己在镜子里的表情,借此培养他的同理心。看到美丽的鲜花,嘴角为什么会上扬?被蚊子叮了个包,为什么会皱起眉头?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表情,看到不同的表情我们是否也会对应产生不同的情绪呢?什么表情代表着“需要帮助”?这些都是家长需要告诉孩子的。

    当孩子长大一些,开始玩角色扮演游戏时,也可以鼓励他多表达一些情绪。如果孩子总是扮演“好人”或者“小白兔”也并不是一件好事,要知道,刻意不让孩子接触负面情绪,对他并没有多少好处。在游戏过程中多添加一些能表达正负面情绪的内容,能帮助小孩探索、熟悉自己的各种情绪,这对建设同理心是十分有帮助的。

    如何在家中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?

    设想情境,说出感受

    02 家长在家中也可以模拟现实发生的事情,来帮助学前和学龄儿童了解自己的情绪,带领他们设想会发生哪些情况,他们可能出现哪些感受。例如可以问他们:“如果明天你的球队比赛输了,你会不会很难过呢?”“如果你明天忘记忘记交作业,老师会不会很伤心?”这类问题可帮助孩子事先揣摩他可能会想逃避的负面情绪。

    其实大多数孩子一直要到八至十四岁左右,才能建立真正的同理心,但不妨先让孩子熟悉自己的各项情绪,并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感受。家长要引导孩子勇于表达,不要批评他的想法。 想为宝贝培养更多美好格? 免费试听芝麻街英语精彩课程

        浏览次数:3350次
返回顶部